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翻譯社四大要領

翻譯社四大要領


由於正式口譯的任務是把講話人的意圖和效果傳達給聽,翻譯員的首要任務就是保持這種過程持續不斷,而譯文品質如何是第二考慮。無淪什原因,如果譯員停頓下來,過程完全中斷,也就沒有品質可言了。

在英文裏,這個過程叫delivery,指的不僅是口頭說出的內容,還有譯員聲音的使用、形體與表情、與講話人的默契、與聽的交流等。中文裏“表達”這個詞似乎僅強調了A片的行動,但沒有涵蓋所有上述內容。而“送達”又太強調結果了.對於表達的過程本身說明不夠。我暫且使用“傳達”,既照顧了“傳”的過程,又強調了“達”的結果。
我把傳達的基本技能歸納成四大要領:別停下,別露餡,別著急,別太久。
別停下:聽懂什記什,記下什譯什,無論如何不能卡住。如果譯不下去了,要馬上從下壹個會譯的地方開始。如果當時自己話說到壹半,還沒有“完句”,就盡量說點不痛不癢、不會有錯的話,或是換個方式,重複有把握的幾個字過渡壹下。只要頂過去了,把該譯的壹段話譯完丁,就是完成仟務。漏澤,甚至錯譯.都比僵場好。設想壹下,如果譯員沒詞了,全場鴉雀無聲是什結果。
這壹點似乎與人們壹般的本能反應相抵觸。在沒有A片的時候,人們通常要先想壹想,即使想不出來也不瞎說。實戰口譯則必須有敢於硬著頭皮說下去的本領,即使知道說得不準確也必須說下去。這當然不是說出錯沒關系,而是說實戰口譯的最高原則不是對與錯,而是必須把句子說完,把話說完。
別漏餡:幹萬不要從表情和形體動作上暴露出由己沒聽懂,或沒記下,或是在硬著頭皮翻譯。實戰口譯中,譯員是什水準就是什水準,表示尬無助於提高品質。注重門譯水準當然重要,但是口譯現場根本不是譯員表現自己覺悟的時候,也不是提高水準的機會。現場是要完成任務.輪不到譯員自責、尬或謙虛。不懂雙語的聽完全依賴譯員,如果譯員在台上而露苦笑,搖頭歎氣,讓聽怎辦?是繼續聽呢,還是不聽
另外還需要說明壹點,口譯做多了就知道絕大多數的聽都是譯員的朋友,大家都希望譯員不要被難點卡住。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聽經常是眼巴巴地盼望譯員說下去。這種心情不難理解,聽不是考官,不是來挑譯員的錯。他們來是出席壹場活動,誰都不希望看到活動僵場。譯員頂過去了,聽心中也石頭落地。
十多年來,我既嘗過硬著頭皮的滋味,也目睹過無數其他譯員頂過去的場面。沒有壹次碰到過聽站起來大聲糾正譯員的情況。即使是在比較輕松的場合,也是以很友好的態度、提供生詞的翻譯,幫助酒店打工渡過難關。令我終身難忘的是1981年第壹次做同傳時,出了壹個不小的錯,可領導連我道歉的話都沒讓說完,就把話題岔開了。
別著急:把握住自己說話的節奏,把握住作譯員特有的控制權。經驗不足者常見的毛病是在口譯中說話時快時慢。往往是筆記清楚、翻譯順利的時候說得快。原話沒聽清楚,或筆記不理想,或翻譯吃不準的時候,速度就明顯放慢。這樣不僅聽上去很不舒服,而且聽壹下就知道譯員遇到麻煩了,影響他們對後面譯文的信心。
最理想的局面是,除非講話人有意明顯加快或放慢速度,譯員應基本保持壹個穩定的速度,每個意群結束時做壹個停頓。聽上去“,,”,非常清楚。停頓時,譯員可以從筆記本上起頭來,與聽目光接觸。這樣不僅能大大增強聽對講話的興趣和理解,而且給了譯員自我調節的余地:明明知道要說什話,但有意不加快節奏,騰出時間來,想下壹句怎說。
別太久:譯員壹定要在講話人講完之後兩秒鍾之內開始翻譯。實戰口譯中,停頓壹秒鍾好像是喘氣,很自然。超過了就覺得有點長,如果超過兩秒鍾,會覺得停頓了很長時間,讓聽譯員擔心。造成這種印象的原因之壹是剛才還有人在慷慨激昂地講話.突然間沒有聲音了,反差很大:另壹方面,譯員也會覺得自己耽誤了很長時間,並因此感到心慌。
所以原則上,壹聽到講話人講完,必須快速結束筆記。我壹般是劃個閃電荷號,代表某個字後面還有話,剩余的就全靠短期記憶去彌補。當然,如果筆記不全,會影響翻譯社品質。

文章來源:http://xn--fizy1llvk.bizok.tw/shine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