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翻譯社研究

翻譯社研究


口譯屬於翻譯的壹種形式,究其實質而言,口譯理論研究系翻譯理論研究的壹個分支,屬經驗性研究。但是如前所述,口譯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職業要求,這就決定了口譯理論研究不能完全等同於筆譯理論研究。口譯研究既不能完全依賴自然科學研究的量化歸納分析方法,也不能純粹憑借人文學科研究的內省演繹分析方法,應該采取兩者兼收並蓄、互補充的綜合方法。

口譯理論研究含壹般口譯研究、特殊口譯研究和應用口譯研究三大類:
壹般口譯研究主要包括對口譯的性質、過程、標準等根本問題的研究。其中,口譯性質研究主要指對口譯的定義、口譯和筆譯的關系、口譯的目的、類型、社會功能等問題的研究。口譯過程研究主要指對口譯中譯員的訊息處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在此過程中譯員的生理、心理,及認知特點等問題的研究。口譯標準研究主要指對口譯品質的壹般標準、不同口譯任務的品質評估標準、評估模式及實際操作等問題的研究。此外,壹般口譯研究還應包括對酒店打工的職業素質、工作條件、工作方式、口譯的價值與價格等問題的研究,以及對口譯史和口譯教學史的研究。
特殊口譯研究主要包括對兩種具體語言的對比和互譯、對兩種文化的對比研究,提出能指導兩種具體語言互譯的理論。在這方面,口譯研究可借鑒翻譯研究的成果。壹般口譯研究和特殊口譯研究都屬於口譯基本理論性研究範疇。
應用口譯研究則主要包括對口譯技巧和口澤教學與培訓的研究。口譯技巧研究包括對口譯的基本技巧的壹般研究和對不同口譯類型特殊技巧的研究。接續口譯和同聲傳譯是最重要的兩種口譯形式,口譯界有關這兩種口譯技巧的研究也是最多的。口譯教學與培訓研究主要指對口譯教學的原則和方法、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資力量和設備、學員素質要求及學前水準測試等問題的研究,同時還包括對口譯教學實踐的各個具體環節的研究,如口譯課程設置、a片教材選編、口譯技能化教學及培訓、口譯教學評估等,以及對口譯測試和口譯資格認證等問題的研究。
我國口澤理論研究基本上是對西方口譯理論的批判、繼承和擴展,尤其是對其中最有影響的三大理論的評議和擴充;原巴黎高等翻譯學 校(ESIT)的校長 Seleskovitch 創立的釋意理論 (theorie du sens)、現執教於巴黎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大學高等翻譯學院的 Gile 提出的認知負荷模型(The Effort Models)、以及 Anderson 提出的思維適應控制模式 (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又稱ACT理論)。
釋意理論:該理論的最大特點是對譯員的思維過程進行了詳細描述,提出三角形翻譯過程的假設,認翻譯的對象應該是源語訊息的意義 (SOILS),而不是其語言外殼,意義是語言同認知知識結合的結果。釋意理論研究人員同心理語言學家合作,試圖從研究訊息意義的記憶角度來解釋口譯過程中語言的訊息與語言的外殼之間的關系。釋意理論涉及的許多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和論證。首先,釋意理論提出了譯員的智力機制問題,但在如何以實證的方法證明“脫離源語語言外殼”這壹階段的存在,並且說明訊息脫離語言外殼後以何種形式存在這壹問題上未能實現突破,因而未解開口譯員如何進行“翻譯”的心智加工這壹謎團;其次,釋意理論提出了口譯員思維理解過程中的“意義單位”的概念,認意義單位不可定量分析,只可定性分析,但就如何確定“意義單位”這壹問題未能作出深入解釋。
目前我國口譯理論研究主要有兩大特征:第壹,口譯理論研究呈現出跨學科、全方位、多視角的特點。具體表現:(1) 口譯過程研究由描述口譯階段過程的層面逐漸深入到研究譯員思維活動過程的規律;(2) 口譯標準研究由關於壹般原則的比較抽象概括的經驗總結上升有理論指導的客觀、量化的研究;(3) 口譯研究由研究操作性技巧深入到研究譯員的認知模型和整體譯能。
同時,我國的口譯研究正在由純技能的單學科研究轉向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跨學科研究,這我國翻譯社研究工作者和教學人員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要求我們以新思維和新視野,運用篇章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認知科學、跨文化交際學、語料庫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建立壹種既基於我國口譯現實,也符合國際口譯標準,同時又具有很強的描述性和解釋性的先進的口譯理論。

文章來源:http://xn--fizy1llvk.bizok.tw/shine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